不到半年前,我圈发布的官宣文章《签下比亚迪!阿森纳成英超首家与其全球合作的足球俱乐部》,当时引发一路阿森纳球迷们的转发,而“比利亚在利比亚开着迪亚比的比亚迪撞倒了比亚比亚尼”的转发文案,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队形转发回帖。
起先对于事件本身并不算了解的圈哥,在看到《人BY脸,天下无D》这个题目时,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在看了文章之后,一方面佩服于作者的题目和行文,到底不愧是做广告的;另一方面,感慨于文章所声讨的对象,在接受3年11亿免费宣传之后仍能保持“单纯”的比亚迪;最后,却不得不惋惜一下枪手阿森纳,卿本佳人,奈何所托非人啊。
事件的真相现在还无从知晓,是非曲直自有法律伸张正义,如果的确如比亚迪澄清公告中所说的那样,有“李娟曾使用上海雨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名义,以资源赠送及优惠价格的方式,推进比亚迪与阿森纳足球倶乐部之间的广告宣传”这样事情,法律自会还这些遭受巨大损失的供应商们和“被蒙蔽”的比亚迪以公道。
如果不是的线家供应商(广告传媒公司)被拖欠了近11亿元合作款,他们自然也不会善罢甘休。
比亚迪这一摊子姑且不论,咱从体育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在今年4月才刚刚与比亚迪达成合作的阿森纳,已经躺着挨了好几枪。
回顾历史,把时间拨回今年4月,比亚迪与世界豪门足球俱乐部阿森纳达成合作,成为阿森纳的官方全球独家汽车和巴士合作伙伴。
当时,阿森纳首席商务官Vinai Venkatesham表示:“我们很荣幸成为首家和新能源汽车品牌达成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的英超俱乐部,合作的对象还是中国规模最大,也最具知名度的公司之一。”
据悉,根据合作协议,阿森纳将给予比亚迪一系列范围宽广的市场权益,包括:阿森纳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营销资源、阿森纳主场酋长球场的LED广告牌展示、带有比亚迪品牌装饰的球队座椅,以及与阿森纳现役球员和名宿在中国举办推广活动的权利。
目前看来,今年几度卷上风口浪尖的阿森纳这一波又妥妥地躺了枪。本来在上海和北京举办赛前巡回赛,收获一个中国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成为赞助商,本身是一件美事。可是经这么一闹,双方的赞助合约就要中止,合同也难以顺利履行,就算追究违约责任还要等到比亚迪和供应商一事彻底完结才行,可以说是无比的窝心。
而在比亚迪与供应商矛盾彻底掀开之后,比亚迪的官方微博已经删除了与阿森纳相关的全部信息,双方不排除中止合作的可能。
事情发生之后,从近日发布的公开声明中,比亚迪简直单纯的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
看完圈哥不禁要问,从什么时候开始,英超豪门阿森纳的赞助权利已经沦落到需要通过资源赠送及优惠价格来完成了?要不这个“李娟”也给我圈送一个赞助权,让我圈成为第一个赞助英超豪门的体育商业媒体吧!
进一步讲,比亚迪事件对于中国企业进行海外赞助的影响或许更加恶劣“连比亚迪这样浓眉大眼的都叛变革命了,其他企业又会怎么样呢?”
近年来,进行海外赞助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中国手机厂商、互联网金融品牌、汽车品牌、轮胎品牌、饮用水品牌、甚至家纺品牌等等,都争先恐后的赞助欧洲足球俱乐部。
从初衷来看,中国品牌进行海外赞助,主要是为了提升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并借助体育和足球提升自身的国际品牌形象。
随着中国企业对海外体育赞助的浓厚兴趣,中国企业在国际体育赞助市场上也形成了颇为良好的形象。
这一方面归功于专业的体育经纪机构,在赞助和合作细节上为双方提供了良好而规范的沟通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合约的顺利履行奠定了较为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则归功于进行赞助的中国企业本身所具有的良好商业素质。在现阶段,进行海外体育赞助的企业,往往具备着足够的实力,维护着良好的品牌形象。
因此宝博体育,比亚迪事件的最大负面影响在于,它可能会引发海外俱乐部对中国赞助商的信用危机。连比亚迪这个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中国汽车品牌,都出了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幺蛾子,其他实力不及比亚迪甚至就算实力强过比亚迪的中国企业,会不会发生类似情况?
如此一来,中国企业的海外赞助形象将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受损,中企的海外体育赞助行为也将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种情况或许可以与李勇鸿收购AC米兰对中资收购俱乐部的影响做个类比,但两者也不尽相同。
在入主AC米兰之前,李勇鸿已经在证券市场上臭名昭著。在其通过资本运作收购AC米兰之后,大多数人其实对李和AC米兰的前景并不看好。最终,美国埃利奥特基金官方接管AC米兰俱乐部,李勇鸿无奈退出。
事实上,在比亚迪之前,也确有中国企业赞助海外俱乐部出现问题。如今越来越热门的体育赞助,如何真正最大化合作的效益,并规避其中的种种风险,还是一门必须深入探讨和了解的学问。